助力体育强国 助力体育强校专辑——
刘 兵
第32届奥林匹克的圣火已经熄灭,短短16天,中国体育健儿赛场上展示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就像一幅幅装帧精美的教科书,每一页都生动诠释了体育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体育强国为什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本届奥运会是中国运动健儿国外奥运参赛取得的最好成绩,传统优势项目地位难以撼动,全红婵466.20分的完美表现甚至超越了北京奥运会陈若琳的成绩,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书写了一首奋发有为、完美无缺的向上之歌,解读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根本内涵;而一些非优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田赛场上标枪、铅球“双娇”爆发出中国力量,双双获金;径赛场上,苏炳添以32岁高龄创造了9秒83的惊世之作,奥运100米的决赛场上从此有了黄皮肤的运动员,展示了“中国有我,世界有我”的豪迈气概。
我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反映出运动员长期以来甘于寂寞、磨练意志、科学训练的结果,更反映出国家层面上致力于全民健身,推动大众体育参与的固基作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务院在恰当的时点上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这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继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上有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顶层设计,对国民身体素质改善与提升,对未来体育工作普及与提高均产生重大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关键群体是青少年。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依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发展报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年来有所改善,尤其是中小学生改善较为明显,但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呈逐步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较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氛围不佳是客观事实,高校发展战略中“体育缺位”和“体育失灵”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
东京奥运给予国人更深刻的感受在于对体育价值理解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开始理性反思“刘翔现象”,开始认识苏炳添100米跑的辉煌远甚于金牌的现实意义,不在具象于金牌本身,开始走进了“体育与我”的价值内涵。早在1901年蔡元培受聘担任上海南洋公学特别班总教习时,即重视三育并重的体育教育思想,他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名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进入北大后,他又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教育中的体育思想至于今日来说,依然是不朽之光;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正是体育在教育中的首位价值体现,习总书记说“体育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力量”。
上海大学正在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上海大学学生身体素质有效改善是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在东京奥运会圣火熄灭之际,中国奥运健儿取得辉煌成就之时,谈一谈如何强化上海大学学生体质发展的若干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把体育强校写进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
从管理学来讲,“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很难证明的命题,但一个很难证明的命题,往往可以通过相关一些客观链条的依据得到论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便是“体育强校”是否写进了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
在美国十所体育名校中,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一位,这所大学的录取率不到5%,目前学校总人数才16,424,却拥有25支运动队(今年由于Covid-19削减了11支队伍),一共赢得了126个NCAA国家冠军,截至2019年,斯坦福的运动员已经获得522个NCAA个人锦标赛冠军。斯坦福大学对运动,或者说对体育精神的推崇和包容直接写进了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并得到学校教育的强化。
斯坦福大学的体育场旁边,竖着一块“活着”的石碑。说它是“活着”的,因为它不仅是为过去的成功者立的碑,也是为未来的成功者树传。这块石碑上镌刻着迄今为止该校校友获得奥运金牌者的名字,但是碑面还留有大量的空间,将来谁获得金牌,就把谁的名字加上去。这是富有创意的石碑设计,其良苦用心是激励后人。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具有双重的功能,既是奖掖已经成功的人,更是激励现在和未来的人努力奋进。
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斯坦福并没有为本校那些获得科技大奖者立碑。斯坦福有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这些殊荣,就拿诺贝尔奖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校已有11人获得这个奖项,在世界高校中名列第一。可在斯坦福校园每个角落,未见一个纪念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石碑或者塑像。可见体育在斯坦福大学的战略地位不可撼动。
二、把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让学生不断尝试规则之下“输”的意义
白岩松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论及蔡元培体育思想的灵魂时指出,体育重在“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培养,涵盖在家风养成、团队合作、公平公正、规则意识等多方面,不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体育锻炼。很清楚的记得,白岩松在节目最后的两句话:第一句是体育告诉你如何在规则中取胜;第二句是体育还告诉你,如何在规则之下尊严而体面的输掉。
体育精神所隐含的虽败犹荣,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确为许多年轻人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也许就是蔡元培先生之所以将体育引进北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漫漫人生路上,学生们不但要倾其全身的力量去奋斗、拼搏,成功和胜利固然很美好,但更多的是要学会面对失败的压力。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时光都是需要与失败为伴的。
因此,学校通过把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赛纳入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中,让学生从体育竞赛不断的“输”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教育。
在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中,有一个经典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被世人称作“最伟大的最后一名”。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当一届奥运会过去很多年以后,人们或许并不会记住那么多的冠军,但一定会记住那些伟大的失败者! 他就是这样的伟大的失败者,他叫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故事发生在1968年,奥运会第一次来到拉丁美洲国家举办。主办城市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这个城市海拔2259米,空气含氧量比平原低30%。这是奥运史上参赛运动员首次面对高原气候的考验。
那一年坦桑尼亚和很多非洲兄弟国家一样,首次加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会。他们派出了包括阿赫瓦里在内的3名奥运会选手,人们也对他们寄予厚望。这是1964年才独立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第一次独立参加奥运会,每名参赛的运动员都为自己能够代表国家来参加奥运会感到骄傲,也都想为国争取荣誉。
然而墨西哥的高原条件其实对竞赛时间长的项目(包括中长跑、竞走、划船、拳击等)都非常不利,不少国外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因为缺氧而被担架抬走。划船比赛中更是出现了超过30次的运动员昏厥记录,有的运动员甚至在比赛过程中就昏迷过去了。这届奥运会马拉松项目的比赛一共有44个国家超过70名运动员参加,阿赫瓦里是其中的一员。
特殊的气候条件让马拉松比赛变得平淡,观众们也没对马拉松项目投注过多热情。晚上7点多钟,等颁奖式结束,场地内其它项目都已比完,观众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此时组委会也开始通知沿途服务站撤离,就连通向体育场内环形跑道的大门都已经关起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传来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消息——还有一个马拉松选手在跑!这个人就是阿赫瓦里!他受了重伤!
那天下午,阿赫瓦里和70多名参赛选手一起开始了奥运会马拉松的比赛。刚开始,大家都跑得很正常,但到了四分之一赛程之后,超过2200米的海拔就让许多运动员感到了高原的威力,卫冕冠军阿贝贝第一个退出了比赛(原本他就有伤的)。
到了赛程过半的时候,一直在低海拔高度训练和比赛的阿赫瓦里也开始难受了:“我们所有的人都觉得头晕,”他后来回忆说:“那种条件导致人疲劳,他们开始晕倒。”
阿赫瓦里感到肚子痛,而且一阵一阵地抽筋,运动医学上叫痉挛。缺氧导致他失去了方向感,除了要尽力向前跑以外,他还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就这样又跑了1公里多,他终于坚持不住摔倒了,结果膝盖因此严重受伤,肩部脱臼!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可是马拉松比赛啊!当时急救人员连忙用担架把他抬到路边,并且对他的伤口和肌肉拉伤处进行了包扎,并且还要把他抬上救护车,但是阿赫瓦里拒绝了。他对医护人员说,他要继续比赛,哪怕一步步地挪,也要到达终点! 受他的精神感染,观众们重新回到阿兹特克体育场,等待着英雄阿赫瓦里的归来!当拖着流血伤腿,右腿扎着绷带一瘸一拐奔跑的阿赫瓦里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重新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的时候。全体观众集体肃立,给予他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以此向这位勇士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 这一幕后来被人们奉为“奥林匹克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幕”。
当阿赫瓦里跨过终点线的时候,激动的工作人员忘了计算他的成绩,只知道他是第57名。那场马拉松比赛一共有57人完成比赛,另外18人中途退出。当他冲过终点线之后,就立刻倒在了地上,急救人员赶紧把他放到担架上。当记者们问他:你已经不可能取得名次了,为什么不放弃?
阿赫瓦里回答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奥运史上最响亮的名言!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多数人都已经忘记了那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是谁了但是却没有人忘记阿赫瓦里这个“最美的垫底者”。
如果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最美的垫底者”,那么其一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够迸发闪亮的光彩。
三、体育不仅是一种强健体质的教育,更是一种优良品德的灵魂塑造,应通过体育活动贯穿到大学生人生教育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全球发达国家都把体育教育视为学生教育的基础,并非是仅仅要求学生在求学期间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而是通过体育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能够为国家贡献一生的社会精英。
英国的体育教育之所以能得到大力提倡,相当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英国一些顶尖的私立公学,如伊顿、哈罗等,他们推行运动教育已有悠久的历史,且教育方式有科学依据,效果显著,被众多私立学校模仿。在伊顿,除了古朴典雅的教学楼,宿舍楼以外,剩下的,一眼望去都是大片的草地和空间,有6-7个专业运动场,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齐全。
运动场可提供足球、英式橄榄球、田径、板球、曲棍球等运动,比较特殊的运动项目例如墙球、伊顿5人、硬壁壁球、高尔夫、游泳、体操击剑等均有设置相应的训练场地。
多样化运动场地主要针对学校13-18岁,正值青春期处于全速发育成长的男孩子们而设置,对好动的男孩来说,体育运动,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伊顿生们出于对体育的热爱,甚至高呼:“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
学校每周的体育运动时长,是普通学校的1-2倍,其他学校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的体育运动,但在伊顿有8门必修和27门选修体育课,每周的体育课程达到23小时,相当于每天有3.2个小时在运动,基本上可以说每天几乎有半天都在运动,剩下的留给文化课的时间,每周仅剩约30小时。
体育课时与文化课时平分秋色,学生在体育课中强健体魄,也在体育竞技中培养自信心、团队合作和纪律性。
如果学生要去校外参加比赛,几乎每天要花5到6个小时训练,而校队成员通常每周还要花2天参加各种校外赛事。
大量的体育运动占据着伊顿生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连走路也是一种运动,每天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再到运动场,平均每天要走8公里的路。
“更过分”的是,除了常规的体育课,整个学校每周三下午不安排课程,专门留出来给各个体育社团活动,在学校,光是社团,就有将近40多个,击剑、板球、马术、田径、自行车、赛艇、篮球、曲棍球、健身操、壁球、潜水、飞盘、排球、滑雪、滑翔伞等社团应有尽有。
实践证明,伊顿公学的体育教育引领了英国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间接推动了英国的教育水平在全球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语
切实加快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时代学校体育意见要求,各部门协同推进学校体育氛围创建,高度重视体育在“立德树人”中关键效应,并从政策上推动体育在“追卓越,创一流”中的形象标志,是学校体育有机嵌入学校发展必然路径。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种最有温度的品质力量,优质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最能透彻看出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愿景。上海大学正在创建国际一流的体育大学,国际一流的标准体系内容庞大而复杂,但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数量与质量一定是国际一流的重要标准之一。加快上海大学体育发展,不仅是学生所需,也是学校所需、上海所需、国家所需,更是上海大学迈向全球发展的内涵所需。